敲黑板: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出现的趋势你还没get吗?

2024-01-01 14:01:26
By 甜味的拾荒者

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潮流下,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跨境电商领域更加广泛,入场品牌越来越多。

发展蓬勃的大环境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其中,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从“一带一路”中,跨境电商能挖掘到的机会是无穷大的。

小语种市场开始崛起

“一带一路”里面类似中东和非洲等新兴电商市场和欧洲的小语种电商市场已经逐渐崛起,美国、英国等传统电商市场已渐成红海的背景下,这些新市场拥有更强大的爆发力。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也将让欧亚非大陆更加紧密。一个整合连接起来的欧亚非大陆,面积,纵深,人口,资源,经济总量,市场规模,都对美洲大陆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北美作为过去的一个主流市场,也将受到挑战。

而在“一带一路”下,中欧班列等陆地运输体系开始越趋完善,在跨境电商的时效要求下,陆地运输体系也开始崛起,届时无论是跨境电商贸易还是跨境电商服务将会产生更多机会。

跨境电商海关支持

跨境电商的发展离不开海关的监管和支持。那么,在未来,海关对跨境电商是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在首届世界海关跨境电子商务大会上,中国海关总署署长、党组成员于广洲先生再次强调了中国海关对待跨境电商新形势挑战时坚持“创新、包容、审慎、协同”的理念。

于广洲先生指出,跨境电子商务是时代的产物,是广大消费者和企业的选择。中国海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在政策上支持、管理上审慎、手段上适应,努力为新生事物发展创造空间。

在监管服务商,中国海关需注重优化服务。实行简化申报、集中纳税、汇总统计等一系列监管举措,既推动了行业规范,维护了贸易公平,也有效解决了贸易碎片化、监管分散等问题。

面对新市场则注重试点先行。无论是优化监管措施,还是调整监管政策,都充分考虑行业发展实际和企业合理需求,坚持“先试点、再推广”,最大限度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适用性。注重规范发展。实施信用管理与风险管理,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走私等不法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严密防范风险,推动跨境电子商务规范健康发展。

在“一带一路”和“海关支持”的大势下,中国跨境电商也随着社会发展的新科技而产生了日新月异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会带来什么趋势呢?

跨境电商趋势一、越来越多企业会依靠跨境电商平台走出去

越来越多企业会依靠跨境电商平台走出去。因为平台已经给企业铺好了最有效率的一条路。作为一个工厂、贸易商甚至拥有自己电商网站的企业,要跟上新科技发展,最方便还是依靠平台。因为消费者本身在国外,要怎么才能引流,这并不是在国内一个工厂或者一个贸易商能轻易做到的,最终还得依靠平台的投入。

除此之外,如果企业要做全世界的生意,把商品卖到世界各地,那么全球的零售标准、关税、物流,都是要解决的问题,这对于企业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还得依靠平台。

在平台给卖家带来流量后,卖家要做的就是产品标准化。电商平台在新闻或者社交端进行推广投入时,是完全由机器或者科技来完成的。那么机器如何知道商家卖的是什么东西?所以商家需要让产品目录标准化。

趋势二、跨境电商会颠覆传统供应链

传统供应链几百年来,从中国到西方,整个聊天中间有层层贸易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然后被层层剥削加价。

而跨境电商做的是从制造商直接到消费者的模式,这中间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跨境电商只是颠覆了过去传统贸易价之链。

这个行程会随着跨境电商的SKU扩展而慢慢完成。现在,跨境电商不只是卖轻的、便宜的产品了,也不只是卖给一两个国家的消费者了。

跨境电商趋势三、跨境电商的生态链会越来越大

在过去跨境电商的价值链,就是简单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现在网络有全程追踪、全程电子化、双向退款;资金流不只是说外汇,它中间有很多的风险模式、保障、风险的管理,甚至你从这个资金流体系中做融资、抵押和担保。

还有就是供应链,现在的供应链特点,是产品多样化、定制化,根据你买家的需求你可以定制,可以自建品牌。一个大卖家,可能一天寄5万单,团队可能都是跨国团队,有多远的商营渠道,在eBay上卖货,也在亚马逊、阿里巴巴上卖货。所以跨境电商慢慢已经变成一个生态链的概念,而生态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已经变成一个产业。

所以说为什么跨境电商这么重要,是未来的龙头产业。今天看到跨境电商的量,只是交易的量,后面的服务商,后面的物流商,后面的所有代表,后面的生态链的产值是非常非常大的,而且他开始颠覆传统的工业链。

趋势四、资本力量在改变跨境电商的产业形态

以前的很多跨境电商其实是夫妻老婆店,现在是资本来介入。为什么中国的电商全世界发展的这么快?为什么国外的电商很多时候没有办法跟中国电商竞争,其实中间有一大部分是因为咱们中国的资本市场是越来越有效率。资本的市场很喜欢电商这个概念。资本的运作可以让跨境电商有更多的资金来做更多的创新更扩展。

趋势五、数字原生代崛起

数字是电商最重要的资产,商家的客户是谁,商家最久的客户是谁,什么样的客户成长最快,都是需要数字告知商家。

从小成长在数字媒体环境中的原生代现在变成了消费的主力军,因为他们小时候他们对这个品牌的认知,跟我们对品牌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在的年轻人数字原生代对品牌的认知,基本上都是始于网络。所以他们整个消费的习惯和传统的消费者完全不一样。数字原生代的好处是,你是可以分析他们,可以跟踪他们,而且你可以为他们定制。

趋势六、跨境电商未来一定要做品牌

所有做供应端的企业最终的目标就是建立品牌。因为接订单的生意,到最后赚钱造品牌的是对方,他是零售商,你赚的就是微薄的代工的利润。

但是,建立品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品牌是要文化的底蕴,要有长期买家的沟通。但靠电商、靠数字原生代,就能抓住品牌建立的契机。

因为建立品牌就是从这些媒体来。现在的跨境电商卖家可以先从小的品牌开始做起,第一个是人家来买的时候,他看你的品牌,他知道你愿不愿意供应。下一步就是他来的时候,他找你的品牌,这个时候你的品牌就战略品类已经建立了。再下面就是你变成大的品牌,你甚至在国外都有经销商。所以品牌是有一步一步的一个脉络。

跨境电商趋势七、传统品牌零售商也在做电商

因为越来越多电商品牌建立,传统品牌压力变得非常大,他们现在建立品牌的那套做法新一代消费者不再买单了,因此很多传统品牌商业开始做线上,做跨境电商。

趋势八、跨境电商开始需要互联网思维

很多传统厂商认为,做了产品,直接摆在平台上卖,就是跨境电商。但实际上,把传统产品放在平台上卖,不见得是跨境电商最后的路子。真正要做的是用互联网思维取胜。

什么叫互联网的思维来做推广?电商跟传统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商让你完全知道你的消费者。各位你如果开一家传统的店,你有很多客人进来,他们是谁,他们干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他们除了在你的店外面还做了些什么,你完全不知道。可是你可以透过电商平台,你完全知道,他以前搜索过什么,他喜欢什么,他跟你买什么,他退了什么货,你都可以知道的。

因此,企业需要拿大数据,返回来设计自己的产品,升级开发消费者喜欢和需要的产品。尤其现在大数据如此普及,卖家完全可以考这个来开发和推广自己的产品。

趋势九、自动化、规模化

当业务规模化后,跨境电商需要推营运自动化、业务规模化。要自动化、规模化,这个是电商最基本的DNA。要自动化,要善用IT,要善用你的数据。

有一个误区总是说跨境电商赚的就是价差,价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咱们中国电商最厉害的价差是在营运自动化。创新和在营运的效率上,资本给予商户很大的支持。成熟的跨境电商最大的营运的成本应该是营运IT的系统、物流的系统、管理的系统。所以这个所谓的创新让跨境电商变成不能依靠价差的企业,因为价差是汇率一改商品的价差优势可能就没有了。

跨境电商趋势十、要做海外仓

现在国内的仓都是机器人、人工智能,从进货到出货,揽货到分销,还有拿货,非常自动化。这个仓储里面的人工智能系统等发展水平远超国外水平,而这种系统是可以输出的,把这些系统和技术带到国外,顺便把这些系统卖给当地的电商是一个好选择。

实际上,除了物流,包括IT系统等,这个电商都是走在前端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

趋势十一、人才储备

在跨境电商最热门的几个省份,懂跨境电商的人才奇货可居啊。因为你如果懂得怎么操作,像亚马逊、eBay这些平台的人才,大家都要挖你,大家都要来找你,因为你一个人才他可能创造的价值就非常非常大。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和来自用户投稿,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其观点和立场。本站不具备任何原创保护和所有权,也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常见问答(FQAS)


跨境电商是什么?

跨境电商指消费者在国内购买国外商品的 online 电子商务模式。它通过海外站点发起购物,通过国际快递或其他渠道实现境外商品的送达。

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如何?

2021 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超过 2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 30%。未来 5 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4 万亿元。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趋势有哪些?

主要趋势有:品牌化经营模式上升、境外仓直营能力增强、跨境支付体系完善、物流配送能力提升、数据驱动运营新模式启航等。

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主要挑战包括:大宗商品跨境流通难、服务保障能力需提升、网络安全隐患日益凸显、政策法规支持滞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