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海关交易数据,1.2亿企业数据,2亿+企业联系人数据,1000千万真实采购商。覆盖200+个国家及地区,95%外贸重点拓展市场,可根据行业、经营范围等多方位挖掘目标客户。
免费试用未获ICP许可 3年速卖通纠纷卖家终获赔!12月20日消息,一场持续3年的速卖通纠纷案近日最终落下帷幕!在处理速卖通纠纷的时候,可以采取法律的手段!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关于未获ICP许可 3年速卖通纠纷卖家终获赔的详细情况~
12月20日消息,一场持续3年的速卖通纠纷案近日最终落下帷幕,近日,浙江省最高人民法院公开的判决书透露,阿里巴巴旗下的出口电商平台速卖通定制的《阿里巴巴交易服务协议》存在不合理条款,判定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赔偿卖家王某货款损失18375.65美元(127721.7929元人民币)。
据北京时间了解,速卖通纠纷事件的起由是2013年,卖家王某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国际市场交易平台速卖通的交易过程中,在国际买家已经收到货的情况下未收到买家的货款,且在速卖通纠纷处理中,阿里巴巴裁定将货款返还给买家,王某认为阿里巴巴的速卖通纠纷裁定结果不合理,给自己造成货款的损失。因此,王某在同年将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诉至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
历时3年后,浙江省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最终判决。根据判决书显示,在庭审当中,阿里巴巴集团曾提出异议称,按照阿里巴巴速卖通网站协议,在中国大陆注册的商家,协议跟阿里巴巴新加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缔结,如果与Alibaba.com在任何其他情况下发生速卖通纠纷,如果速卖通纠纷未能在双方间解决,则此速卖通纠纷最终在香港国际仲裁中心通过仲裁解决。
也就是说,速卖通卖家如果在速卖通平台中发生任何速卖通纠纷,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需要到香港国际仲裁中心进行维权。
北京时间调查发现,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部在香港,而速卖通品牌所属的企业主体为杭州阿里巴巴广告有限公司。另外,阿里巴巴方面还公开透露,速卖通从未取得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即国内的ICP许可证,也没有登记作为速卖通的经营者,所以不具有承担责任的条件。
浙江省最高法院认为,《阿里巴巴交易服务协议》系格式条款,将速卖通纠纷确定为香港国际仲裁中心通过仲裁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某权利救济的实现,难谓公平合理,也有悖于便利原则,最终判定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赔偿卖家王某货款损失18375.65美元。
通过查询资料,北京时间了解到,《信息产业部关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经营性网站需要ICP许可证,非经营性网站仅需要ICP备案即可。其中,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者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
根据规定,阿里巴巴旗下的速卖通平台需要向国家工信部申请ICP许可证,而最新的资料显示,在今年的11月份速卖通平台刚刚获得浙江省的ICP备案,截止到目前依然没有取得ICP许可证。
那么,在没有ICP许可证的情况下,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能否成为网络服务提供者?速卖通平台是否属于违法经营?那么速卖通纠纷怎么解决?
对此,北京时间咨询了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陈律师,该律师解释称,在没有获得ICP许可证的情况下,互联网平台从事经营性活动应受到相关的行政处罚,但平台上所产生的速卖通纠纷不是其涉及违法的绝对理由。
北京时间就此事向阿里巴巴集团公关部相关负责人进行咨询,至今没有得到对方的答复,速卖通的经营主体究竟属于哪家公司,速卖通纠纷怎么解决仍不得而知。
以上就是未获ICP许可 3年速卖通纠纷卖家终获赔的相关内容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开淘网~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和来自用户投稿,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其观点和立场。本站不具备任何原创保护和所有权,也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本案由于卖家未持有ICP许可,导致产品存在隐私泄露风险,买家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经过3年官司等待,卖家终于获胜定论。
Q1:为什么未持有ICP许可就上线交易会面临法律风险?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管理条例,在中国境内经营互联网业务,必须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并取得《互联网内容提供许可证》,也称ICP许可。未获得ICP许可就上线经营,就是违法行为,极易涉嫌违法责任。
Q2:这起案件卖家为什么需要3年才能获胜?这起案件因涉及隐私泄露问题,涉及法律关系和责任定性复杂,需经过多次审理论证。法院也需要详细评估双方责任成分,从而给出合理判断。长期审理主要是为了给予双方充分表达意见和辩解的机会,以达成公正结论。
Q3:如今卖家获胜,意味着未持ICP也不构成责任吗?并不是这样,这起案件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未持ICP就不构成责任。法院判决卖家胜诉,主要是鉴于此次隐私泄露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卖家本身的问题所致。但原则上,如果产品因未持ICP而违法上线经营并导致纠纷,卖家依然可能需要承担一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