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海关交易数据,1.2亿企业数据,2亿+企业联系人数据,1000千万真实采购商。覆盖200+个国家及地区,95%外贸重点拓展市场,可根据行业、经营范围等多方位挖掘目标客户。
免费试用
船舶堵漏是船舶在发生漏损时,应及时使用船舶所配备的各种堵漏器材进行堵漏,以减少进水,防止破损部位进一步扩大,为排水抢修创造有利条件,那么船舶漏损后怎么办呢?
船舶发生漏损进水后,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以确定破口位置和进水速度,估算排水能力与进水量,以确定后续的措施,并做好必要的救生准备,如横倾较大,应尽量保持船体平衡。
船舶漏损后的措施:
1、应急措施
船舶发生意外事故而漏损后应采取下列应急措施:
1)发出堵漏警报信号(两长声一短声,连续发出1min),船员按应变部署表要求立即采取堵漏行动。
2)停车并将漏损部位置于下风以减少水流、风浪的冲击,减少进水量。
3)根据本船破损控制图将各层甲板及货舱的水密舱室界限上的一切开口迅速关闭。迅速关闭水密门、窗和开口以防止进水的蔓延,并开动全部排水泵排水。
4)检查吃水和船舶倾斜的变化,随时掌握干舷和稳性等情况。
5)尽快测定漏损部位以便采取有效的堵漏措施。测定漏损部位的方法较多,例如:根据事故发生的部位判断;根据船体倾斜方向判断,一般倾斜侧为进水侧;观察舷外四周有无油污泛出,油污泛出处附近为进水处;静听各空气管的排气,如空气管排气声迅速,则该处可能进水;用榔头敲击相邻舱壁听其声音有无变化;用简易探测器在舷外水线下船壳板处移动时吸力情况来判断等方法。
6)对将会受到影响的相邻舱壁进行支撑加强。
7)船舶横倾严重时,应采取移载法、排除法或对称灌注法等方法使船舶保持平衡,以防发生倾覆。
8)把救生艇放出舷外,以免船倾斜后不易放艇。
9)向上级机关报告、与附近港口以及过往船只保持联系,以便救援。
2、船体加强
船舶进水后,对不进水一侧的舱壁压力很大,为防止舱壁被压破和水的蔓延,应用木柱等支撑物对舱壁加以支撑加强,如图所示。支撑时应注意:
1)支撑点的位置应位于距进水水位高度的1/2或1/3~2/3高度处,即水侧压力中点附近,撑脚应选择在船体的骨架处。
2)支撑点应加木垫以分散应力。
3)支柱与舱壁应尽可能保持垂直,用人字支撑法时,其合力应垂直于舱壁。支柱应结实,其横截面应不少于100mm×100mm。支柱应用木楔打紧,并用马钉将其固定。
4)若舱壁已变形,不能用千斤顶进行矫正,以防破裂。
3、保持船体平衡
当船舶破损进水后,不仅要注意船舶的剩余浮力,更应密切注意船舶的稳性,如果丧失稳性,船舶就会立刻倾覆。因此,当船舶破损进水后,应尽量保持船舶平衡。通常有下列三种方法:
1)移载法:将进水一舷的油水舱内的油水或货物移至另一舷,从而产生倾侧力矩,以抵消由于进水产生的倾侧。这种方法不影响船舶的浮力,但可供调驳的数量有限,因此作用有限。
2)排出法:也称卸载法,即排出进水相同一舷的油水甚至货物,以达到船舶平衡。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储备浮力,但需要较大的动力。
3)对称灌注法:向进水一舷的对称侧的舱室内灌注海水,以恢复平衡。这种方法效果较快,又不需过多的动力,但浮力损失较大,因此只能在少量进水或紧急情况下使用。
堵漏器材种类及其应用:
堵漏器材是根据船舶的大小、类型及航行区域来配备的。堵漏器材包括:堵漏毯、堵漏垫、堵漏盒、各种规格大小的木塞、各种螺丝钩、水泥、黄沙、木柱、木板、木锲等。使用时应根据破洞大小、部位、破损情况等灵活应用。
堵漏器材的保管:
(1)堵漏器材应存放在规定地点,专人保管,不能移作他用。舱室外应有明显标志。
(2)各种金属堵漏器材与部件,应注意保养,防止锈蚀。活动部分应经常加油润滑,以保持灵活。
(3)由纤维材料制作的堵漏器材,如堵漏毯、软垫、帆布和麻絮等,应经常晾晒通风,保持干燥,不使霉烂。
(4)木质堵漏器材不要置于高温、潮湿处。
(5)橡胶填料不可遇油,也不宜置于高温或潮湿处。
(6)水泥要防潮,防止压实结块,一般应每半年至一年更换一次;黄沙应保持清洁,防止被油污染。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和来自用户投稿,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其观点和立场。本站不具备任何原创保护和所有权,也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船舶堵漏是指在船体出现漏水现象时,用木塞、橡胶塞等物质堵塞漏点,以阻止海水进一步淹入船体的技术操作。
船舶漏损后怎么办?如果船舶发现有漏损,应首先检查漏损部位大小和位置,然后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堵漏:1. 小漏损处可用橡胶塞或橡皮块堵塞;2. 大漏损处可用木塞或其他材质堵塞再外加粘结剂钉固或加壳;3. 漏损严重时应及时进港维修。同时密切监测船舱水位,以免因未及时堵漏而 leads to进一步水淹。
漏损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如下:
1. 船体老化,钢板腐蚀;
2. 波浪撞击导致船体受损;
3. 船底物体擦撞损坏;
4. 船体撞击事故造成的破坏;
5. 工作人员操作不慎导致的损伤等。